首页

舌奴 口舌侍候

时间:2025-05-29 18:06:38 作者:静音训练、静音吃饭!这座军营为何要无声? 浏览量:31019

上海利西路的弄堂里

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

他们的营区

与居民楼融为一体

为了不打扰居民生活

武警官兵

一直执行着“无声”的军令

没有起床号,没有口令

他们的声音不能超过80分贝

武警上海总队某中队

驻扎在上海利西路的弄堂里

营区与居民楼融为一体

为了不打扰周围居民的生活

这支部队没有起床号,没有口令

取而代之的是手势指令

中队指导员李昊昊介绍:

“如果早操下队列口令

声音会比较大

会影响到休息的居民

所以我们用无声口令来代替

我们早操训练时不能踏步

踏步会发出嗒嗒的声音”

不仅如此为了日常提醒大家注意音量

营区大厅、楼梯口等地

都放置了分贝仪

标准是80分贝

人们日常对话音量约是50至60分贝

但稍用力拍手

音量就超过80分贝

而战士们在军营里的所有行为

包括说话、走路、吃饭

都不能超过80分贝

因为场地有限

部队日常训练在30平米的楼顶进行

与附近居民楼的窗户仅5米之隔

正常的突刺训练是喊杀冲天的

可这里的战士们却

只张嘴不发声

中队指导员李昊昊说:

“一些新同志

刚下到单位时不适应

感觉被束缚了手脚

但是经过‘老带新’

他们慢慢形成了习惯和自觉”

这份“无声”的坚守

也赢得了附近居民的认可

从“入沪不入户”到“军营无声”

他们把先辈的精神延续至今

武警上海总队多支部队的前身

参加过解放上海战役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胜利后的第一个清晨

市民们打开家门

惊奇地发现马路边上

睡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

刚下过大雨的街道湿寒漉漉

战士们怀抱枪支和衣而眠

坚决遵守“不入民宅”的纪律

上海战役的见证者回忆:

“我活了这么久

没见过这么讲纪律的”

76年前的先辈们把《入城守则和纪律》

挂在背包上向上海行进

76年后

驻守在弄堂里的武警官兵

也人手一份《军营无声八项守则》

把“入沪不入户”的精神

刻印在心中

从“入沪不入户”

到“军营无声”“军令无声”

变的是时间

不变的

是刻在人民解放军骨子里的纪律

体现了一支军队的优良品格

这种品格

在震天炮火中

也在寂静守护的万家灯火中

  监制丨刘一鸣

  主编丨张聪

  记者丨刘干 赵怡婷 关树声 郑张昀

  刘宇峰 万禹佳 李军学 赵乾

  (央视军事微信公众号)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美方执意安排赖清德“过境” 中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是高标准满足人民对教育新期盼的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的必然要求。从基本普及到优质均衡,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到“幼有优育、学有优教”,人民对美好教育和生活的需求与向往还在不断提升。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高标准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期待,任务仍然很繁重。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这些重要任务摆在面前,既是压力,更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推动综合改革……瞄准关键环节发力,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发展为民造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助力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今年上半年马来西亚GDP同比增长5.1%

再向南进入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祭祀建筑则以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分布于轴线两侧。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井然、壮丽的城市景观。景山为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视觉节点。

王金平成立智库 称晚年致力于台湾和谐、两岸和平

中国驻中非大使馆发布紧急安全提醒

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车路云一体化”仍面临交通要素繁多、环境干扰复杂、渗透率波动大、边际场景多等挑战,需要大量关键技术创新。

内蒙古赤峰千人行进表演唱响劳动欢歌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打造“美丽工坊”生产基地12个,残疾人文创工作室(工坊)10个,残疾人非遗及文创项目33个,残疾人文创手作产品涵盖瓷胎竹编、双面蜀绣、剪纸等23类、178种。其中,羌绣、棕编、藤编等7个项目已基本形成产业链条,产品远销海外。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